2010年11月14日

时代 建了就拆:中国在滥用推土机吗?


Not Built to Last: Is China Overusing the Wrecking Ball? 
建了就拆:中国在滥用推土机吗?

今年4月初,吉林的一处工地

北京市中心,长安街的变脸越来越频繁。本月初,建筑工人安静地拆除了长安街上一幢18层的建筑物——离这个城市的中心几步之遥,建于1990年的凯莱大酒店曾是一座令人骄傲的地标。国有媒体说,它现在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不久将被一座更大的五星级酒店取代,“形成和谐一致的整体景观”。

多变的城市景观在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成为常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中国每年建设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水泥和钢材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0%,而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年限仅为2530年,虽然中国法律规定为50100年。“这些数字必须受到重视,”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郑时龄说,“显然,许多建筑物被拆除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决策者中普遍的‘新的总比旧的好’思维。”

在中国,在使用年限达到之前拆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革打砸抢时期,包括孔庙在内的无数历史建筑被破四旧的红卫兵摧毁。“新登基的皇帝总是试着抹掉前朝的一切痕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最近对人民日报说道,“这种观念仍然严重影响着今天的政府官员。”

这种动作不总是轻而易举的。今年上半年,安徽一个贫困县的政府官员强行推平了大片住宅区,为它耗资1,500万的新办公楼腾出地方,这引发了全国的批评。另外,08年四川地震造成超过68,000死亡,其中许多人死于劣质房屋倒塌。在地震仅仅3天之后,成都政府搬进造价1.8亿的新办公楼,引起了轩然大波。迫于外界压力,地方政府不久就宣布了出售此楼的计划,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一交易确实实现了。

与此同时,中国飙升的房价刺激了建筑行业,其年收入增长率为18%,部分是由于08年末政府5,86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专家担心,这种在房地产牟取暴利的机会会导致粗制滥造的建设项目和糟糕的城市规划。“几十年前,我国的主要目标还是尽快实现居者有其屋,这早就了大量豆腐渣工程,”郑时龄说,“但近年的情况已大不相同。我们可以发现大量为使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建筑质量的奸商。”

事实上,自四川大地震中大量学校被震塌,导致5,335名学生死亡(根据官方统计)以来,建筑质量已逐渐受到关注。去年,上海发生了一起广受关注的事故,一幢几乎完工的住宅楼轰然倒下,压死了一名建筑工人。由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建筑倒塌,6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几个月后,武汉一幢6层公寓倒塌。对这起事故的调查披露,在本该用钢筋加固的地方用的竟是脆弱的铁丝骨架。

郑指出,为延长中国建筑的寿命,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流行的越新越好思潮,他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过去,我们没有优先保护老建筑,或是节约能源,减少浪费,”他说,“现在我们确实应该关注如何使它们的风格长久而永存。”

0 评论:

发表评论